新闻动态

News information
点击在线留言

电话:0391-3399198

邮箱:hdlltkz@163.com

总部:河南省焦作市示范区玉溪路总部新城1096号

技术服务中心:河南省焦作市示范区中原路2115号

生产基地:江苏省阜宁县通榆北路168号

新闻中心
News information
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国阀门工业发展史(上)

发布时间:2023-06-13 09:11:44 文章来源:wsfpoiqq 点击次数:881次

  一、 概述

阀门是通用机械中一种重要的产品, 被安装在各种管道或装置上, 通过改变阀门内通道面积来控制介质的流动。其作用是:接通或截断介质, 防止介质逆流, 调节介质压力和流量等参数, 改变介质的流动方向, 进行介质的分流或对管道和设备进行超压保护等。

阀门产品的品种繁多, 按作用和结构原理分为闸阀、 截止阀、 止回阀、 球阀、 蝶阀、 旋塞阀、 隔膜阀、 安全阀、 调节阀 (控制阀)、 节流阀、 减压阀和疏水阀等;按材质分有铜合金、 铸铁、 碳钢、 合金钢、 奥氏体钢、 铁素体-奥氏体双相钢、 镍基合金、 钛合金、 工程塑料和陶瓷制阀等。另外, 还有超高压阀、 真空阀门、 电站阀门、 管线和管路用阀门、 核工业用阀、 船舶用阀和低温阀门等专用阀门等。阀门参数范围很广, 公称尺寸从 DN1 (单位为 mm) 到 DN9750;公称压力从 1 × 10-10 mmHg (1mmHg = 133. 322Pa) 的超真空到 PN14600 (单位为10 5 Pa) 的超高压;工作温度从-269℃的超低温到 1200℃的超高温等。

阀门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如石油、 天然气、 油气提炼加工和管道输送系统, 化工产品、 医药和食品生产系统, 水电、 火电和核电的电力生产系统;城市和工业企业的给排水、 供热和供电系统, 冶金生产系统, 船舶、 车辆、 飞机以及各种运动机械的流体系统, 农田的排灌系统等, 都大量地使用各种类型的阀门。此外, 在国防和航天等新技术领域, 也使用各种性能特殊的阀门。

阀门产品在机械产品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据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统计, 阀门的产值约占整个机械工业产值的 5%。据统计, 传统的一座由两套百万千瓦机组组成的核电站共用阀门约 28000 台, 其中核岛阀门约 12000 台。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石油化工综合企业, 需要十几万台各种阀门, 用于阀门的投资一般占设备总投资的 8% ~10%。


二、旧中国的阀门工业概况

鸦片战争以后, 旧中国长期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阀门工业尤为落后。19 世纪后期, 英、 美等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买办向我国倾销各种阀门。当时阀门这个名称无人知道, 商业俗名称作 “凡尔” (Valve 的译音)。“凡尔” 的俗名成了我国世人皆知的代名字。英国制造的 “眼镜” 牌、 “鸵鸟” 牌及美国制造的 “W” 牌、 “C” 牌等进口 “凡尔” 充斥了我国市场。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我国仍未摆脱这种完全依靠进口 “凡尔” 过日子的局面。

01

中国阀门工业的发源地:上海

在旧中国, 上海是我国最早制造阀门的地区, 1902 年, 位于上海虹口区武昌路的潘顺记铜作坊, 开始用手工制造批量很少的茶壶龙头, 茶壶龙头是一种铸铜旋塞, 潘顺记铜作坊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阀门制造商。1919 年, 德大 (盛记) 五金厂 (上海变速机械厂前身), 由一台小型脚踏车床起家, 开业生产小口径铜质旋塞、 截止阀、 闸阀及消防龙头。1926 年开始制造铸铁阀门, 最大公称尺寸为 NPS6 (单位为 in, NPS1 = DN25. 4)。在此期间, 王英锠、 大华、 老德茂和茂旭等五金厂也先后开业制造阀门。随后, 由于市场上对水暖用阀门需求量的增加, 又有一批五金厂、 铁工厂、 翻砂 (铸造) 厂和机器厂陆续开业制造阀门。

在上海虹口区中虹桥、 外虹桥、 大名路和长治路一带形成一个阀门制造群。当时在国内市场上畅销的有 “马头” 牌、 “三 8” 牌、 “三 9” 牌、 “双钱” 牌、 “铁锚” 牌、 “鸡球” 牌和 “鹰球” 牌等低压铸铜、 铸铁阀门产品, 主要用于建筑卫生设施的水暖用阀, 也有少量的铸铁阀门用于轻纺工业部门。这些工厂规模都很小, 工艺落后, 厂房设备简陋, 阀门产量很低, 但却是中国阀门工业最早的发源地, 后来上海市建筑五金同业公会成立后, 这些阀门制造厂都纷纷入会, 成为水道组成员。

02

两个规模较大的阀门制造厂

1930 年初, 上海慎和机器厂为自来水厂配套制造 NPS12 以下低压铸铁闸阀,1935 年该厂与祥丰铁管厂、 祥泰铁号股东合资筹建大新铁厂 (上海自行车厂前身), 1936 年建成投产, 有职工近百人, 拥有进口的 2. 6 丈 (1 丈≈3. 33m) 车床和起重设备, 主要生产工矿配件、 铸铁水管及铸铁阀门, 其阀门公称尺寸为NPS6 ~ NPS18, 并能为自来水厂设计、 供应成套阀门, 产品远销南京、 杭州和北京等地。1937 年 “八一三” 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 该厂大部分厂房设备毁于日军炮火, 次年增资复工, 虽然也曾为上海闸北、 南市水厂及英、 法商水厂制造了 NPS14 ~ NPS36 铸铁闸阀, 但由于经济萧条、 生意清淡、 紧缩裁员,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仍未能恢复元气。

1935 年, 由民族工商者李成海等五名股东合资在沈阳市南市区十二纬路筹建沈阳成发铁工厂 (铁岭阀门厂前身), 由三间民房、 三台机床起家, 开始从事机械修理并制造阀门。1939 年迁厂到铁西区北二马路进行扩建, 新建铸造、 机加工两个大型厂房。到 1945 年, 发展到拥有职工 400 人, 主要产品是:大满式锅炉、 铸铜阀门, 公称尺寸为 DN800 以下地下铸铁闸阀。沈阳成发铁工厂是在旧中国挣扎生存的一家阀门制造厂。

03

大后方的阀门工业

抗战期间, 上海等地不少企业内迁到大西南, 于是大后方重庆等地企业猛增, 工业开始发展。1943 年重庆洪泰机器厂和华昌机器厂 (两厂均为重庆阀门厂前身) 开始修理和制造水暖零件及低压阀门, 对发展大后方的战时生产及解决民用阀门起了很大作用。抗战胜利后, 又有利生五金厂、 振兴工业社、 金顺和五金厂和奇益五金厂等先后开业生产小型阀门, 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厂均并入重庆阀门厂。

当时, 上海的一些阀门制造商还先后到天津、 南京和无锡等地建厂修理和制造阀门。北京、 大连、 长春、 哈尔滨、 鞍山、 青岛、 武汉、 福州和广州等地的一些五金厂、 铁管厂、 机器厂或造船厂也从事过修理和制造一些水暖建筑用阀门。

三、阀门工业的起步阶段(1949-1959年)


我国的阀门制造工业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开始起步的。

1949—1959 年, 我国阀门工业本着组织起来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服务的方针,逐渐形成专业阀门制造厂, 并开始建立我国自己的阀门专业标准等, 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了中国阀门工业的艰苦创业史。

01

组织起来为恢复国民经济服务

1949-1952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因经济建设的需要, 国家急需大批阀门, 不仅需要低压阀门, 而且还需要一批当时没有制造过的高中压阀门。如何组织阀门生产, 满足国家的急需, 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1. 引导扶持生产

人民政府按照 “发展生产、 繁荣经济、 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 的方针, 采用加工、 订货方式, 大力扶持私营中、 小企业重新开业生产阀门。新中国成立前夕, 沈阳成发铁工厂最终因为债务累累, 产品没有销路, 只好停业, 仅留下 7 名工人看守工厂, 还卖掉 14 台机床维持开支。新中国成立后, 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 该厂重新开工生产, 当年职工人数由开工时的 7 人增加到 96 人。随后, 该厂接受沈阳市五金机械公司的带料加工, 生产呈现新气象, 职工人数增加到 329人, 年产各种阀门 610 台, 产值 83 万元。同期在上海, 不仅生产过阀门的私营企业重新开业, 而且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 又有一大批私营小企业开业或转业生产阀门, 使当时的建筑五金同业公会组织迅速扩大。

2. 统购统销, 组织阀门生产

随着一大批私营企业转入阀门生产, 原有的上海建筑五金同业公会已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1951 年, 上海地区阀门生产企业成立了6 个联营所, 承接中国五金机械公司上海市采购供应站的加工订货任务, 实行统购统销。如承接较大公称尺寸低压阀门任务的大新铁厂和承接高中压阀门生产任务的元大、 忠信、 锦隆和良工机器厂等, 业务上都受上海市公用局、 华东工业部和中央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的指导, 实行直接订货, 后转向加工订货。人民政府通过统购统销政策帮助私营企业克服了产销方面的困难, 初步改变了私营企业在经济上的无政府状态,提高了企业主和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他们在工艺、 设备和厂房条件极其落后的情况下, 为电厂、 钢铁厂和油田等重点企业恢复生产, 提供了一大批阀门产品。

3. 为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而发展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国家确定了 156 项重点建设工程, 其中恢复玉门油田和鞍山钢铁公司的生产是两个大型项目。为使玉门油田早日恢复生产, 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局在上海组织石油机械配件生产。上海锦隆五金厂等承担了试制一批中压钢制阀门的任务。由作坊式的小厂试制中压阀门, 困难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有的品种只能按用户提供的样品, 测绘实物进行仿制。由于铸钢件的质量不过关,只好将原来要求的铸钢阀体改为锻件, 当时截止阀阀体斜孔加工尚无钻模, 只能采用手工钻, 然后由钳工进行修正。通过克服重重困难, 终于试制成功 NPS3/8 ~NPS2 的中压钢制闸阀和截止阀, 受到用户好评。1952 年下半年, 上海元大、 忠

信、 伟业、 良工等厂承接了试制和批量生产石油用铸钢阀门的任务。当时采用的是苏联图样和标准, 技术人员边干边学, 在生产中克服了很多困难。上海铸钢阀门的试制工作在石油部的组织下, 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市各厂的协作, 亚细亚厂(现上海机修总厂) 提供了符合要求的铸钢件, 四方锅炉厂协助进行了爆破试验, 终于使铸钢阀门样机试制成功, 且立即组织批量生产, 按时送往玉门油田使用。与此同时, 沈阳成发铁工厂和上海大新铁厂等也为电厂、 鞍山钢铁公司恢复生产及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大公称尺寸的低压阀门。

在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我国阀门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1949 年阀门产量仅有 387t, 到 1952 年就增加到 1015t。在技术上已能制造铸钢阀门和低压大型阀门, 不仅为国民经济恢复生产提供了配套用阀门, 而且为中国阀门工业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02

阀门工业起步

1953 年, 我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石油、 化工、 冶金、 电力和煤炭等工业部门都加快了发展步伐。这时, 阀门的需要量成倍增加。当时生产阀门的私营小厂虽然数量很多, 但技术力量薄弱, 设备落后, 厂房简陋, 规模太小, 又过于分散, 特别是高中压阀门尚不具备批量生产能力。为了适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第一机械工业部 (简称一机部) 在继续对原有私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扩大阀门生产的同时, 还有计划、 有步骤地着手筹建骨干和重点阀门企业, 我国阀门工业开始起步。

1. 上海地区二次阀门工业改组

新中国成立后, 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利用、 限制和改造” 的政策。

原来在上海有六七十个小型阀门厂, 这些工厂最大的也只有 20 ~ 30 人, 最小的才几个人。这些阀门厂虽然生产阀门, 但是技术和管理都很落后, 设备、 厂房简陋, 生产手段简易, 有的只有一两台简易车床或传动带机床, 铸造也只有一些坩埚式地炉, 大部分是手工操作, 没有设计能力和检测设备。这种状况既不适应现代化生产, 更不能适应国家有计划的生产要求, 而且无法控制阀门产品质量。为此, 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上海地区阀门生产企业组成了联营所, 成立了上海管道开关一厂、 二厂、 三厂、 四厂、 五厂、 六厂等中心企业, 在供、 产、 销上进行组合, 在技术、 质量上归口管理, 这样把分散混乱的管理有力地统一起来,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这是阀门工业的第一次重大改组。

1956 年公私合营以后, 上海地区阀门行业大规模地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和工业改组, 成立了上海建筑五金公司、 石油机械配件制造公司和通用机械公司等专业公司。原隶属于建筑五金行业的阀门企业, 按地区分片成立了元大、 荣发、 忠信、 伟业、 锦隆、 赵永大、 同心、 福昶、 王英锠、 云昌、 德和、 锦发、 协大、 裕昌、 德大等约 20 个中心厂, 每个中心厂又下辖几个卫星厂。在中心厂建立党支部和基层联合工会, 政府指派公方代表主持行政工作, 并相应地建立了生产、 供应和财务等业务机构, 逐步实行类似于国营企业的管理办法。与此同时, 沈阳地区也将 21 个小厂并入成发闸阀厂。从此, 国家通过各级管理机构, 把中、 小企业生产纳入了国家计划轨道, 有计划地领导和组织阀门生产,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阀门企业生产管理上的一个变革。

2. 沈阳通用机械厂转产阀门

在上海地区对阀门生产企业进行改组的同时, 一机部对各直属厂的产品生产进行分工, 明确了直属厂和较大型地方国营厂的专业生产方向, 沈阳通用机械厂转产为专业生产阀门的企业。该厂前身是官僚资本企业大陆工作所和日伪产业德昌制作所。新中国成立后, 该厂主要生产各种机床及管接头, 1953 年又开始生产木工机械, 1954 年归一机部一局直属管理时, 已有职工 1585 人, 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47 台, 并有铸钢生产能力, 技术力量较为雄厚。1955 年起为了适应国家计划的发展, 明确转产阀门, 对原有金工、 装配、 工具、 机修和铸钢等车间进行改建, 新建了铆焊车间, 还建立了中央实验室和计量检定站, 又从沈阳水泵厂抽调了部分技术人员。1956 年生产低压阀门 837t, 并开始批量生产高中压阀门。1959 年生产阀门 4213t, 其中高中压阀门 1291t。1962 年改名为沈阳高中压阀门厂, 成为阀门行业规模最大的骨干企业之一。

3. 阀门生产的第一次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阀门生产主要靠协作和会战解决。到了 “大跃进”时期, 我国阀门工业出现了第一次生产高潮。阀门产量:1949 年为 387t, 1956年达到 8126t, 到 1959 年达到 49746t, 为 1949 年的 128. 5 倍, 为 1956 年公私合营时的6. 1 倍。高中压阀门的生产起步较晚, 1956 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年产量为175t, 1959 年产量达到 1799t, 为 1956 年的 10. 3 倍。国民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阀门工业的大踏步前进。1955 年上海良工阀门厂为玉门油田试制成功了采油树阀门;上海地区元大、 忠信、 伟业、 荣发等机器厂为油田、 化肥厂试制了铸钢、 锻钢中高压阀门以及公称压力为 PN160、PN320 的高压化肥阀门;沈阳通用机器厂和苏州铁工厂 (苏州阀门厂前身) 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试制成功高压阀门;沈阳成发铁工厂试制成功公称尺寸为DN3000 的电动闸阀, 是当时国内最大最重的阀门;沈阳通用机器厂为高压聚乙烯中间试验装置试制成功公称尺寸为 DN3 ~ DN10, 公称压力为PN1500 ~ PN2000的超高压阀门;上海大新铁工厂为冶金工业生产了公称尺寸为 DN600 的高温热风阀和 DN900 的烟道阀;大连阀门厂、 瓦房店阀门厂等也获得了较快发展。阀门品种和数量的增长, 促进了阀门工业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 “大跃进” 工业的建设需要, 全国各地的中、 小型阀门厂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 到 1958 年全国阀门生产企业已有近百个, 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阀门生产队伍。1958 年阀门的总产量上升到 24163t, 比 1957 年增长 80%;1959 年阀门总产量上升到 49746t,比 1958 年翻了一番。在这段时间中我国阀门生产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但是, 由于阀门制造厂纷纷上马, 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只追求数量, 不追求质量;“以小干大, 土法上马”, 缺少工艺条件;边做边设计, 缺乏标准观念;照搬照抄, 造成技术上混乱。由于各自为政, 各搞一套, 五花八门,阀门名词术语各地不统一, 公称压力、 公称尺寸系列也不统一, 有的厂参照苏联标准, 有的参照日本标准, 还有的参照美、 英标准, 非常混乱。在品种、规格、连接尺寸、 结构长度 试验条件、 试验标准、 涂漆标志以及理化、 计量等方面各行其是。很多企业采用 “对号入座” 的单配方法, 质量不保证, 产量上不去, 经济效益提不高。当时的局面是“散、 乱、 少、 低”, 即遍地散花似的阀门厂, 混乱的管理制度, 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产品质量水平很低。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国家决定组织有关人员对阀门工业进行一次全国性的生产情况调查。

4. 第一次全国性阀门生产情况调查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a(0, 0, 0, 0.9);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 一键拨号
  • message
    短信咨询
  • map
    查看地图
  • ewm
    二维码